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跳马灯 庆丰收 承非遗

跳马灯 庆丰收 承非遗

作 者:邱艾蕙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常州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T-c/2020/08)
 
摘   要:当前常州民间音乐文化的流失非常严重,开发和利用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对于丰富音乐课程内容,缓解课堂主要依托教材的特点,弥补教学缺乏文化认同和实践体验的缺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了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常州市民间舞蹈蒋塘马灯舞融入《丰收锣鼓》的欣赏中,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和创新,是将常州民间音乐传承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常州民间音乐;初中音乐课堂;丰收锣鼓;蒋塘马灯;非遗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传承已是当下非常热点的话题,广东、福建等地政府教育部门较早关注、支持和推广的举措,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上海、苏州昆山、常州部分区域的学校也推行了民间音乐文化进校园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键入“中小学民间音乐教育”、“常州民间音乐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的相关学术成果70余条,主要包含硕博士论文及学术期刊。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或者调研阶段,即便有课例,课程材料的出版,也没有与形成系统的、序列性的案例分析以及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常州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研究的实践研究更是缺乏,提出的观点停留在理论解决的层面,并未有实际的可行性的推广操作案例及课例分析。
二、课例构想
《丰收锣鼓》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弦管和鸣》的教材内容。该单元整合了两首歌曲:《彩云追月》和《中国功夫》,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及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两首作品。本单元教学围绕中国民族乐器主题,引领同学们在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和品味中国民族乐器的风格特征。《丰收锣鼓》是一首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大型民乐合奏曲,作曲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锣鼓运用其中,既渲染了热烈气氛,制造戏剧效果,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丰收时的愉快心情和热闹场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锣鼓是在中国历史上延展最为广阔的乐器,是一种集体敲击的表演,是最流行的民族民间音乐。宗教、军事、劳动、生活几乎无处不在。每逢过年过节、大小庆典,中国人都要用敲锣打鼓来庆贺,各种鼓乐活动异彩纷呈,把节日喜庆的气氛推到最高潮。常州溧阳蒋塘村的“马灯舞”是在锣鼓点的基础上跳的一种古老的舞步。在设计这堂欣赏课的过程中,便萌生了将《丰收锣鼓》与“马灯舞”相结合的想法。
常州 溧阳蒋塘马灯舞,是社渚镇蒋塘村的一种民间祭祀仪式演变的传统舞蹈,始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由社渚虞氏八村族人发起,传承至今已有486年,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也是目前常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非遗。每年十月下旬,蒋塘村迎来晚稻的收割季。秋收时节(农历十月初一),蒋塘村都要举行一场马灯会。表演时,战马神将威武,锣鼓震撼天地,既是对民族英雄的神圣祭奠,也是对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善良祝愿。
                                   (图片1)
三、课堂实践
在完整欣赏《丰收锣鼓》后,将作品第四部分主题a变化再现的一段节奏作为节奏编配练习的素材。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节奏的体验中来,除了大鼓、水镲、锣大件打击乐器外,老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腕铃、棒铃、板镲,老师用一支卡祖笛代替唢呐和笛子声部,学生人手一件乐器参与合奏。蒋塘村的马灯是2米多高的高头大马,用竹篾扎制而成,每一匹竹马六七十斤重,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沉重无法掌控。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跳马灯的乐趣,老师先后到溧阳傩文化博物馆、溧阳社渚中心小学、蒋塘马灯堂(万福庵寺庙)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传承人面对交流,从常州市溧阳社渚中心小学 请来了4匹“小马”,便于学生跳马灯。除了跳小马的同学,其余学生在课堂上配合跳小马的舞步进行合奏,充分感受常州民间马灯舞的欢闹及民间庆丰收的热烈场面,感受中国音乐文化“和”的精神。
                                       (谱例1)
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除了参照老师的锣鼓节奏,部分同学还即兴编创了一些节奏。在充分感受到锣鼓的热烈气氛之后,将常州溧阳蒋塘马灯舞引出,激起了学生争相跳小马的热情,不仅在座的学生非常羡慕能够跳小马的同学,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对小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配上喧闹的锣鼓、吹管、打击乐器,每一 个人都热情高涨,沉浸在欢闹的气氛中。
                                        (图片2)
民间音乐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传统节日总少不了敲锣打鼓;陌生的是,看热闹的我们从没有参与其中。从了解到热爱,也许只少了一次亲身体验。“马灯舞”的参与体验,对学生了解家乡音乐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很好地体现了常州地方传统民间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实践价值。
通过此次课堂的实践,老师充分挖掘了常州溧阳蒋塘马灯舞与初中音乐课堂相契合的切入点,给学生创造了解家乡音乐文化的课堂环境,拓宽了音乐学习的视野,加深了对家乡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蒋塘马灯舞与其他地区的马灯舞的区别在于除了2米高的高头大马外,每一匹马都配有一个神将,每一位神将都配戴一个木制雕刻的傩面具,栩栩如生。跳马灯时需变换不同的队形,有完整的仪式。这些问题导致同学们并不能通过这节课全面了解并熟悉,无法在脑海中形成系统全面、完整深刻的印象。
因授课时间、小马个数以及教室空间的限制,老师关注学生的精力有限,还存在学生活动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的遗憾。同时,对蒋塘马灯舞之外的常州民间舞蹈的了解几乎为零。今后可以尝试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持续利用每节音乐课固定的一小段时间进行阶段性学习,或开辟相关校本课程配合课堂教 学,作为专题研究的补充学习,应该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图片3)
 
参考文献
[1]溧阳社渚中心小学是蒋塘马灯舞非遗传承基地,现已开发《社渚中心小学马灯舞》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