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及角色定位研究

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及角色定位研究

作 者:樊士聪 (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角色转换的困惑。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全方位的价值冲突面前,高校教师重新定位社会角色的问题也再度凸显。因此,全体高校教师都面临着角色定位和角色认同。本文从角色的形成和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两个方面描述了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角色形象,阐述了教师角色管理的必要性,明确了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转换;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青年教师的队伍日益庞大,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但青年教师包括所有的高校教师,如何深刻的理解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完成角色转换,存在着诸多的困惑。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困惑,使他们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高校教师的角色重任和职责,承担好教学研究工作,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角色的形成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角色是一定社会物质结构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文化模式塑造的结果。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时扮演着三种角色:
1、自然角色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自然角色丛中,可能充当的角色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等等。这些角色是因遗传因素、血缘关系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形成的。
2、社会角色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社会角色丛中,可能充当的角色为:校长、书记、副校长、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处室主任、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图书管理员、职工等等。这些角色是由工作的需要、分工的不同以及个人的学识、才能、兴趣和爱好形成的。
3、个人角色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个人角色丛中,可能充当的角色为:教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会会员、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等等。这些角色是由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交叉形成的。
显而易见,角色的形成是以遗传素质因素为基础,以环境和教育为条件,通过主观努力形成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同时扮演好以上诸多角色,非常不易。但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又必须扮演好各种角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
在高校教师扮演的三种角色中,对学校工作和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社会角色。
社会学中将“角色”定义为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整个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毫无疑问,大学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应有属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本质特征。大学因知识的传承而产生,因此大学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始终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
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的比较精确的概括。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角色又被赋予更多的内容和意义。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运用一定的方式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所谓高校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因此,只要教材熟悉,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就尽到了教师的责任。而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教育的期待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时代不同、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要有所更新。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七种:
1、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有大师的地方才可称谓大学。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科领域中做到 “高”、“深”、“宽”、“尖”。古人云:“闻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广博是专深的基础。作为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应该是广博和精深的。这也就需要教师要像勤劳的蜜蜂一样,辛勤劳作,博采众家。其次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幽默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活动形式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指导者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高校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高校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质和闪光点;高校教师要善于引领,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及社会活动的组织交流者
高校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阐述自己的论点,以丰富的学科知识熏陶学生;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以吸引、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把大师深奥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述,以形成概念;决定何时提供信息,何时阐明问题,何时把问题模式化,何时给予启迪,何时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决定何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才干。
4、榜样和价值观导向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高校教师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影响教育的方向,影响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眼中,高校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和形象的化身,是行为的典范。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学生心灵上打上深深的印记。我国古代思想家杨雄曾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因此,高校教师要以自身为榜样,通过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感染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学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进步的引擎,成为国家的脊梁和中坚。
5、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者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既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又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大学生多是在异地求学,父母不在身边。高校教师一方面要以父母长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充满热情、期望和关怀。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是十八、九岁刚刚步入成年,心高年少、所谓的独立意识极强。在平时的活动中,高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善待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教师在扮演父母长者和朋友角色的同时,又不能忘记自己是学生管理者的角色。在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的同时,要认真当好学生学习纪律的监督者和执行者。要善于运用严明的纪律和奖罚制度来控制调节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创造良好的班集体,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要指导大学生怎样与异性交往,正确对待恋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大学生在是非分明、宽严相济的育人氛围中健康成长。
6、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调节者
马克思曾说过:“人能够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条件,而且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品德和人格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和生活追求。只有身心健康才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评价别人,表现出正当的行为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的帮助大学生强健自己的体魄,保持心理健康。要扮演这一角色,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常组织排球赛、篮球赛、足球赛、竞走长跑、登山旅游等活动,为健康工作“五十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健康饮食,不暴饮暴食。
(3)指导大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把学生从过分依赖、孤僻、嫉妒、自卑、冲动、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中解救出来,发展健康心理,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4)在大学生遭受同学纷争、家庭变故、失恋等心理挫折时,高校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关心、同情、理解和宽容的气氛,减少受挫折学生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7、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传统的教书先生式的教师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自身的需要。专家型、学者型、创造型的教师将成为未来高校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和研究学问的双重重任。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而要积极探讨和研究学科领域中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成为一名教育科学的探索者、研究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使自己不仅是一位教育实践家,而且还要成为教育理论家。
近几十年来,大学的功能与性质随着社会的变迁正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声望与社会角色也经历着一次次演变。当前,在学术价值与市场导向、政治导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这个社会群体正由单一维度的传统角色向多重维度的现代角色转变。在全方位的价值冲突面前,高校教师必须重新定位社会角色,适时加强角色管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其价值取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方向。高校教师社会角色定位的研究与管理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
[2]赵联.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期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3]赵明.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J].科教文汇,2008(5). 
[4]冯永刚.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