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 者:彭翠芳 (安徽省宁国市城南学校,安徽 宁国 242300)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重要学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教育学专家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优势,调动学生兴趣,才能为教学有效性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对此,笔者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剖析,认为应该从教学环节有效性、步骤调控有效性、课堂收尾有效性几方面入手,将“三效合一”贯穿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小学课堂来说,小学生的自控力不如中学生,尤其是数学具有抽象、枯燥、乏味的特点,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整节课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教师提问
提问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学生接受程度最直接的方式,有效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突出强调师生互动环节,要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但是,有些教师忽视了提问的重要性,甚至整节课没有提问一名学生。还有的教师仅仅为了突出教育改革的要求,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提问,但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学生可以很容易就找到答案,甚至有的教师重复向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缺乏探究性。比如,教师提问数学公式时,学生很容易就从书本中找到答案,此时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兴趣不大,故而课堂提问失去有效性。此外,还有的教师对课堂的提问事前设计不足,语境导入不充分,突然提出一个让人感觉不沾边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一时不知如何反应。对于此类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合理设计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课堂提问的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对教学情境认识不足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数学,采用情境式教学,可以使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有趣、生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利用教学情境,更易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但是一些教师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认为创设情境只是简单地帮助学生理解,作用不大。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主要部分,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关注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心理特征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场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课堂结尾教学总结维度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些教师一节新课全程着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应在课常结尾进行充分地总结。既要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也要总结学生在本节课堂的反应和闪光点,不能一味地从头到尾地灌输。新的数学教材与旧版教材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改革后的数学教材内容更加灵活、生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实行交互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从教学环节有效性、步骤调控有效性、完美收尾有效性三个方面入手,做到三效合一,营造高效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高水平发展。
(一)、提高教学环节有效性
教学环节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内容,比如教师导入、授课、学生练习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在这一系列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及认知情况,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数学抽象笼统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思考问题,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基本原理,逐渐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学环节中,教师可有效创设游戏情境,在导入环节中设计游戏,引导学生提问同数相加算式问题,如:“2+2=?4+4=?8+8=?2+2+2=?2+2+2+2=?”学生提问,教师均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回答。如此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争先恐后进行提问,而在教师一系列回答下,学生会逐渐产生疑问与好奇心,好奇老师为何会这么快就报出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认识乘法”教学引入,让学生轻松地喜欢上这节课。
(二)、步骤调控有效性
结合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体系。尽管教学环节均需要在课堂教学开展前设计,但是并不代表教学环节就一定固定不变,由于影响课堂教学因素较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灵活调控,抛弃以往按部就班的思想,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激发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认识三角形》教学为例,课前教学方案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认识三角形
当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时,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图片形状,有调皮活跃的孩子发言说像一根绳子折成三段,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学生说像汽车后方放置的提示危险的红色架子(三角架),有的说像三根交叉的火柴棒,马上有同学说,不对,它们没有交叉。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秩序明显偏离设计,此时教师不能慌张,必须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教师可画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形状,提示学生注意这三个图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这时,就有学生说它们都是有三个角的图形,另一个补充说这三个角都在内部,互相“观望”。这时教师看达到目的,适时导入三角形的定义,并介绍三角形的顶点、边和角,课堂秩序终于回到了正轨。由此可见,当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临时情况时,教师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合理调控,根据学生回答内容适当调整,最终将数学知识点引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注意力。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表达自身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纠正的同时还可以说明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点的认识理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类方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展露学生天性,激发探究欲,以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三)、完美收尾有效性
一节课能做到完美收尾,可以给整个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前导入与课堂教学等方面,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并未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总结与评价,所以学生难以得到肯定,从而可能会让他们没有愉悦的课堂体验或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难以提升自己。
通常情况下,一节课既是对教师授课技能的考验,同时也考验教师语言应用的能力,所以在课堂即将收尾时,教师要保持明确的态度,高效完成各项总结,并且尽可能实现精准化。例如,在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时,要做到对人对物,不能用好坏来评判。老师们要把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状况都进行记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与进步情况。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时,老师要简洁地阐述课程的要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安排作业。同时,针对班级中的合作学习,老师可以将问题和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表述清楚,并且鼓励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更多的讨论。所以,为了能够实现课堂收尾有效性,教师必须要精心策划,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教学环节、步骤调控与完美收尾等方面入手,实现三者有效合一,最终促使学生乐学与爱学,以提高学生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