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他的叙事曲作为另一类单章大型体裁乐曲,具有某种潜在的标题性。《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的创作受到波兰诗人密兹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这首叙事曲以传说中一位不堪忍受祖国遭受异族奴役的波兰民族英雄以身殉国的故事为体裁,音乐亢奋、悲壮,气势恢宏。他的作品中具有异常新颖、细腻的织体,独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和声技法
引 言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乐曲中熔铸了波兰民族之魂,他最出色的作品深深根植于波兰民族舞曲的沃土之中。肖邦生于波兰,却有一半时光是在国外度过,他用自己的笔和钢琴战胜生活,实现理想,畅叙爱国之情,大弹思乡之曲,谱写出了一幕传奇人生。
一、结构
《g小调叙事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有引子和庞大的结尾。引子7小节的旋律模进上行正最后在g小调上终止,但延续到了主题,所以主题是由引子的终止式开始的。呈式部有86个小节,2个主题。展开部有72个小节,2个主题分别展开然后连接到再现部,但是再现部是从副主题开始再现的,正主题在后面才出现再现。最后用庞大的尾声结束了整曲。尾声的起伏非常之大,最后用长长的音阶把人抛向高空,又高速坠落,与正主题相互交织在激烈的动荡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双手反向一同向的八度中结束全曲。
二、创作技法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为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
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优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令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得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尾声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个每句为4小节的四句体,非常方整。第二个段落从第224小节开始,它是前面第216—221小节的重复。第三部分是尾声的尾声,在长长的音阶从下快速把人抛向高空,有迅速的坠落,主部的悲剧主题交织在激烈的动荡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双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中,结束全曲。曲中有许多具有幻想、变奏等因素的成分,比李斯特开创的主题变奏要早。曲中副部与主部在再现中的不统一,使调性布局出现了奇特的对称现象:g—降E—a—A—降E—g。
作者在展开部中的爱国热情逐渐的增长,在经过展开部的洗礼,所有的怀念和回忆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这首曲子是肖邦又一从抒情到悲剧结局,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典范。
三、织体与音乐情绪的结合及其运用特点
从曲子的第8小节开始,正主题的出现的从引子的终止式开始的。而和声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错位进行。第8小节由g小调的属7开始,也就是引子的终止式的延续,主题开始就是有D—T的进行,这个进行在整曲当中用到次数是最多的。当主题进行到g小调的I的时候又马上转了位,马上又进行到II级减7和弦上,给人感觉就像是在叹息,有了希望又马上破灭一样。紧接着又来一次,马上就解决了但是又到了DD7上,给人感觉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太断,给整个曲子的感情做了一个铺垫,在后面的进行发展中,这中很短促的解决很多。所以主题这样一个和声与旋律的错位,给整曲的情绪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106小节,之前2个主题的一系列发展和进行是为了这里的爆发做的准备。从这个小节开始,之前所有叹息、怨恨、悲痛和激动都在这里给爆发出来了。调性的变化从g小调到bE大调再到a小调直到106小节这里,马上转到了A大调。106小节开始又是V7到A大调I级的进行,充分呼应了正主题V7—I的和声进行。
结 语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参考文献]
[1]《音乐分析基础教程》彭志敏著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北京第一版 2004年4月北京第四次印刷